發布日期:2023-11-03瀏覽次數: 次信息來源: 天睿咨詢-邱伏生
物流管理與供應商協同,應始終致力于精確滿足采購方物料需求的同時,不斷降低通路庫存(包括供方庫存、采購方庫存和中間庫存)和物流成本。
1.供應鏈環境下,物流管理與供應商協同邏輯與場景
在傳統的供應鏈運營中,各個部門并不是在高度認同的供應鏈戰略和價值導向下運作。采購業務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最晚得到供應信息,卻需要最早提供物料,以保障和支持安定生產,由于各類運營過程中差異和風險的存在,容易導致無效供應,還需要面臨降低庫存的經營壓力,從而事實上難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運作。由于沒有實現數字化協同,各類變數無法在同一時間傳遞給所有環節,導致供應鏈敏感度下降,最終各個環節只能依靠經驗(即所謂“拍腦袋”)來儲備庫存以應對變數。隨著管理變數的層級增加和時間延長,累積誤差自然隨之加大,最終形成了“庫存冰山”,反而掩蓋了所有的問題。
智能化采購中,要求所有的流程必須拉通,供應鏈上承擔不同角色的企業,越來越多的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實現采購方與供應方的互聯互通,實現智能機器、信息系統、數據儲存與顯示、生產設施和物流設施等方面的資源整合。由于每個訂單、每個物料(產品)都有各自的資源要求,所以,供應鏈運作部門還需要將不同運作邏輯的物料和訂單橫向協同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互聯互通的供應鏈體系。
這就要求采購方在選擇供應商伊始,就要考慮供應商與采購方實現互聯互通的訴求和可行性,運營時要求過程實時可視、風險主動預警和系統引導協同,以實現更為精準的物流管控。比如采購方(智能工廠)的計劃和預測需要直接傳遞給供應商的主生產計劃系統,供應商的發運計劃必須與采購方的作業計劃系統對接,先期發運通知(ASN)需要由軟件系統完成,而沒有人工的參與;并且要求全過程必須條碼化(或者采用RFID技術),對交接貨物時的標簽和信息都有嚴格和統一的規定;對于采購訂單、送貨單和通路庫存的信息實時分享,針對異常能夠實現雙方的快速響應和調整,避免造成供需錯配;對于物料發運過程要全程可視,進行精確的節點時間控制和異常預警;通過復雜算法的引入和智能化應用,實現智能物流計劃,實現跨供應商、生態化的物流整合。
以下是某制造企業與供應商協同運作的智能化場景:
(1)采購方供應商管理系統(SRM)根據已有的供應商管理數據,自動尋源、鎖定供應商,同時根據先期對供應商的ABC分類評估,自動分配訂單和交付計劃給供應商;
(2)供應商在交付前的某個窗口時間,通過授權登陸ASN(先期發運通知)界面下載指令,打印表單(攜帶條碼或者RFID標簽)。由于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實現了數據的互聯互通,該計劃制定過程中沒有人為的干擾,而且所有采購方對于同一家客戶的表單(或者指令格式)都是標準的、符合行業或者國際要求的。供應商按照表單要求的時間和數量進行生產,等待物流公司提貨,此時含有條碼的單據卡(或者RFID嵌入)在智能化的包裝單元中(帶有條碼或者RFID標簽的周轉箱或者托盤),實現信息對應,直到配送到工位使用之后。
(3)參與直送取貨或循環取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在對應的信息系統中獲取取貨信息,將會在相應的時間內打印取貨表單信息(包含供應商、發貨地點、物料、線路、時間、目的地等準確的信息)。同時,智能車輛調度系統會安排車輛,指定司機、車輛(按照車牌關聯)等。按照取貨指令,第三方物流公司會在指定的日期和時間內到達供應商發貨區域;
(4)第三方物流公司取貨之后會根據表單中的指令進行運輸與到貨,整個取貨和運輸過程都將在系統的實時監控之下,如果過程發生異常,系統將實時預警,并且在必要的時候調整后續的計劃指令;
(5)根據系統的指令,采購方會結合ASN信息提前安排卸貨位及相應的卸貨資源,確保送貨車輛能夠順利入廠和快速卸貨,減少車輛等待時間;
(6)采購方卸貨人員(條碼或者RFID實時對應卸貨設施和作業時間)根據卸貨作業時間要求實時卸貨;卸貨過程和卸貨時間、車輛在廠時間等都在系統的實時監控中;
(7)卸貨后物料進入排序區域,這些區域也有各自的貨位代碼(條碼或者RFID),形成貨位-物料的實時捆綁和對應;
(8)根據總裝工位(條碼或者RFID實時對應操作人員、機器人、作業設施和作業時間)的數字化拉動需要,通過智能物流(條碼或者RFID實時拉動)配送到工位使用;
(9)智能化的包裝單元(帶有條碼或者RFID標簽的周轉箱或者托盤)中物料使用完后該表單被專門收集起來,通過條碼閱讀器讀取上述關聯數據,于是該被使用后的物料數據就被實時傳輸給了供應商,以及計劃、采購、物流、制造和財務部門,供應商進入后續作業;
(10)可回收的物料包裝將被分類、分供應商存在在指定位置,系統具有專門的空容器管理模塊或者APP應用,結合供應商的包裝需求、空容器暫存數量、車輛信息等,系統將自動安排車輛取空容器信息,將空容器返回供應商處,實現容器的高效循環。
上述業務針對每個供應商、每個物料、每個訂單實現,以保證橫向+縱向管理的協同性和同步性。這些工作的順利運作,解決了以下問題:
(1)智能化供應商選擇、下單的問題;
(2)信息流端到端的一致性問題;
(3)實現了全價值鏈拉通的數字化;
(4)物料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
(5)解決流程導向的縱向鏈接;
(6)解決單據(信息)流的一貫性;
(7)解決單個環節管理的時序性和唯一性;
(8)保證不同環節運作的橫向邏輯關系;
(9)各個環節KPI實時化、自動化抓取,以保證考核的客觀性;
(10)實現整體物流的均衡化和資源最大化利用;
(11)實現了全過程的可視化和差異預警和管控;
(12)實現了生產-采購-送貨-庫存-容器等的一體化管理。
顯然,快速的、可靠的、整合的、實際的和標準化的信息流通是必要的,以減少有形實物和管理流程上的提前期,從而提高采購業務和入場物流的效率。
2.對供應商物流管理的幫扶
為了實現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的高度協同與整合,對于供應商基礎能力、信息系統和物流基礎等應符合基本的要求。對于某些能力還無法跟上智能工廠發展要求的供應商企業(包括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采購方應配置專業的人員或團隊幫助供應商提升。
在基礎能力方面,供應商應逐步具備基本的工業化、數字化的基礎,比如準確的基礎數據、生產計劃與協同、交付和庫存控制、精益管理、品質體系等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系統方面,供應商需要根據客戶要求和相關的工業標準,具備能與采購方信息系統對接的系統能力,或者具備發送和接收電子通訊的能力,對于實力強大的采購方,可以通過開發供應商應用平臺、向供應商開放應用端口的方式,快速提升供應商的信息化水平。在實際的運作中,需要對供應商進行交付能力的評審,規定所有供應商、分承包方和后勤提供者,必須實施電子通訊,包括發送和接收的能力。根據客戶的要求,對目前沒有能力發送和接受電子格式的供應商、分承包方和后勤提供者,規定一個時間段,建立電子溝通的能力;要求供應商物料的裝運通知信息整合進采購方的接收系統內,且沒有人為的介入。傳輸的頻率和計劃時段要適合供應鏈協同平臺的綜合管理要求,且滿足采購零件和物料的提前期。
在物流基礎方面,對于規模比較小、但對于采購方又比較重要的供應商,其物流基礎條件相對較差,比如沒有快速裝卸貨的叉車、沒有裝卸月臺甚至裝卸點、沒有足夠的人員、沒有標準化的物料包裝、沒有裝卸貨雨棚、倉庫爆倉或找不到物料等,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實際發貨、裝車、運輸過程容易產生頻繁、較大的差異,這將導致規劃和系統的失效。因此,在選擇供應商、入廠物流規劃或者供應商幫扶的過程中,要非常重視其物流基礎能力的提升。